gg

GIV2022轩元资本王荣进: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国有望引领全球

时间:2022-12-21 03:19 来源:网络 阅读量:18738   
2022年12月16-17日,由合肥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主办的“2022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在安徽合肥举行,由安徽省发改委指导。本届论坛围绕“智能汽车发展的全球新变革与新战略”主题,设

2022年12月16 -17日,由合肥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主办的“2022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在安徽合肥举行,由安徽省发改委指导。本届论坛围绕“智能汽车发展的全球新变革与新战略”主题,设置了五场主题论坛和两场闭门会议,与行业组织、高校、龙头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中国智能汽车发展新路径。

其中,轩辕资本创始人王在12月17日举办的投资人论坛上发表了精彩演讲。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行业专家,下午好,我非常荣幸能够来到百人会与大家分享。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

先简单介绍一下轩辕资本。轩辕资本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的投资机构。我们投资的范围从电气化到智能化。我们的团队成员都有至少10年的行业背景,无论是实业还是投资,甚至20年以上。我们的LP由一些机构投资者组成,包括东方证券创新投资、东北证券、力源创投、江西金控等等。我们LP组成本身就是专业的投资机构,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认可。

我自己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资了近10年,从电气化到智能化,从当时的主材到辅材,再到智能化和智能驾驶,包括核心部件,包括特定场景下的无人驾驶。我们应该投了几十个相关的案例,有相当一部分已经退出IPO了。

众所周知,智能汽车已经成为国家战略,2020年发布了国家路线图。应该说从电动化、智能化,包括智能驾驶、特定场景,都有官方的行业指引出台,对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汽车的演变是从形状到方向的变化。进化不仅仅是在结构上更换一块电池那么简单,实际上是由内而外的改变。就像我们说手机一样,手机一开始是单一功能的通话工具,后来演变成了通话、娱乐、社交的综合工具。它们是综合性、体验性的产品,汽车也是。以前大家都知道,汽车是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但是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交通、娱乐、生活等的综合工具。,一个体验式的产品。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外形,还有未来的产品定位。产品定位的改变,从产品定义,营销等等,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整个智能汽车的组成,前面专家也提到过,包括底层的硬件芯片,包括GPU,CPU,FPGA,MCU,然后是虚拟化系统,然后是BSP,包括IOTS实现,还有中间件相关,包括上面的算法库,然后是感知,决策执行等。,然后是构成功能应用的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车联网服务等。围绕着这些维度。

SAE智能驾驶分为三类:脚离、手离、眼离、脑离和无人驾驶。智能驾驶的三大核心主要包括感知、搜索和决策。如果把感知比作成年人的眼睛和耳朵,搜索就相当于人的大脑,决策就相当于人的脚,决定着未来。

感知层由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甚至一些辅助的超声波雷达,以及一些定位系统如IMU、TBox等定位。构成了整个传感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款相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有单目,双目,广角。它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前视摄像头,还有一些后视测试摄像头,包括内置的,包括DMS等。,具有广泛的应用。这些车大部分都要配三五个甚至十个。随着智能驾驶水平的提高,摄像头数量成倍增长。就相机行业而言,在消费级产品、非常成熟的国货、车规产品上能做好的企业并不太多。我们相信随着国产化的迭代,国产的机会应该会越来越多。

毫米波雷达应用广泛,是ADAS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分为短程、中程和远程。特斯拉走的是纯视觉的技术路线。我个人认为,L2周边的智能驾驶,城市解决方案应该会实现。但随着智能驾驶水平的提高,纯视觉的技术路线可能需要一些其他的多传感器融合,包括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对消费者来说更可行,也更安全。

激光雷达可以分为很多技术路线,无论是通过扫描还是激光收发。目前MEMS或者半固态雷达比较多。从长远来看,无论是满足车辆法规要求,还是能够持续降低成本,全固态雷达都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未来,它将非常快地降低激光雷达的成本。

决策层包括域控制器。整个异构架构以前都是分布式MCU,逐渐形成了多个域控制器模式,包括车身域、汽车域、底盘域、智能驾驶等等。从长远来看,它将成为一个中央集成平台,从分布式变为集中式。特斯拉是自研的,也有很多创业公司,比如国内的鸿景之家,给车企代工供货。目前在两条路线:自研和外包。相对来说,底盘域和智能驾驶域的价值更大,车身域更便宜,一个域控制器几百块钱。

就底盘而言,底盘是整个智能驾驶的最底层,给转向制动带来系统性的变化。应该说也是一个新的机会。国内有很多相关的初创公司,目前发展良好。在这个市场中,主要是博世、康帝等公司占据了比较大的份额,博世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这里,我们面临着国产替代的机会,因为这部分的保障和供应是不确定的,这在RD费用方面给国内车企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国内相关公司正在尝试这部分的国产化。目前以两箱路线为主。考虑到成本和未来迭代,会向两箱方向发展。和业内人士交流后,大家都觉得两盒的定义越来越高了。

就驾驶而言,它正在从L2迭代到L3。蔚来总经理朱妍介绍,未来,通过OTA将硬件嵌入高层、升级算法是各大主机厂的普遍做法。

智能驾驶应该处于加速渗透阶段。到2030年,L3的普及率至少达到30%,这可能是保守的。我认为到2030年,L3的渗透率可能会达到30%,L2将达到60%或70%。以后的车基本都会标配ADAS,只是标准不一样,大部分都是L2或者L2+。就像以前的手机没有摄像头,现在每个手机都有摄像头,无非就是摄像头的像素高度。这是标准的。

除了智能驾驶,围绕乘用车,特定场景下的无人驾驶也有相当多的投资机会。我们总结为万亿美元的干线Robotaix,包括几千亿的矿区,卫生,几百亿的港口等等。也有很多投资机会。具体场景,要从相对简单的场景入手,可能会容易一些。它的复杂度相对简单,场景简单,落地性更强。高复杂性或开放道路无人驾驶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挑战,比如Robotaix。我们认为需要很长时间,也许更长时间,才能实现。基于特定场景的无人驾驶,比如矿区、港口,未来两三年应该会处于快速落地的阶段。无论是从降成本的速度,还是从产品的可靠性,从算法的准确性,我个人感觉未来两年应该会有一个窗口期。

智能驾驶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根据国外咨询机构的分析判断,2030年应该会达到1700亿美元以上。我们发现了智能驾驶舱和智能驾驶融合的趋势。驾驶时,驾驶员通过智能驾驶舱发送指令,智能驾驶舱再将指令传输给智能驾驶。智能驾驶执行后,结果反馈给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舱反馈给终端用户。两者越来越融合。

应该说智能驾驶舱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ICVTank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舱市场将达到1000亿美元。未来智能驾驶舱的整个生态可能会更加多元,百花齐放。但智能驾驶在某些语境下趋于标准化,对某些场景的判断,对某些角落案例的处理也越来越标准化。

汽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这也是一个未来增量非常大的市场。一辆燃油车可能有几百个汽车芯片,但智能车可能有1000多个,高档智能车可能有3000个。这里未来的市场空间非常大。汽车级芯片分为五种主要控制类型,包括MCU、MCU、MPU、GPU、存储芯片、功率芯片、IGBT、MOS、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各种传感器芯片、各种雷达芯片、电源管理相关的模拟芯片等这里面涉及的面应该还挺多的。

在智能化的背景下,对半导体的需求增加了。从感知、决策、执行、网络化,包括电动化的角度,分析了汽车电子的未来比例。华为海思有一份报告,到2030年,汽车电子在整车中的BOM成本将达到50%,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汽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芯片。

先简单说一下SoC芯片。特斯拉的FSD整个芯片包括CPU、GPU、异构架构等。随着智能驾驶水平的提高,智能驾驶对计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SoC也在从工艺、计算能力等方面向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计算能力越来越强。2019年,特斯拉的计算能力是几十个top,到2022年,英伟达的Orin已经达到几百个top。Nvidia前段时间也就是今年9月份发布了Atlan芯片,运算能力1000TOPS,发展速度非常快。制造工艺正从28纳米发展到10纳米和5纳米以上。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对制造工艺的要求也同步提高。

就车企而言,目前大多处于SoC芯片外包阶段,部分采用自研。特斯拉采用自研芯片的方式,理想情况下NVIDIA芯片,威马等也采用自研的方式,小鹏和比亚迪都发布了自研芯片的计划。未来就整个格局来说,应该说大部分车企都不具备自主研发SoC智能驾驶芯片的能力,相当一部分是进口的。一些RD能力强的头部可能会采用自研的方法。

驾驶舱的SoC芯片主要是高通的,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更强。像瑞萨和恩智浦,也有一些国内市场。国内创业公司Core Engine也在围绕驾驶舱做SoC芯片,国内在这方面会有一些突破的机会。

有车用MCU芯片的公司比较多,比如英飞凌、恩智浦、ST等。我们还投资了一家汽车级的MCU公司。我个人认为,一旦国内公司在全外资垄断下打开缺口,再过三四年应该就能很快实现国产化。从MCU结构上来说,门槛不是特别高,只是满足车辆法规级别的要求,可能需要一段摸索的时间。国内创业公司还需要一段时间。与智能驾驶和驾驶舱不同,SoC门槛相当高,这确实需要一点时间。一旦MCU和IGBT的差距被国内创业公司拉开,我觉得未来的发展会更快。

目前,IGBT是主要的功率半导体,但碳化硅在节能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到2025年,整个新能源汽车可以贡献15亿美元的碳化硅市场。碳化硅有自己的特点,电场强度高,饱和性好,导热性好,而且在向800伏方向发展,这样碳化硅的速度实际上会进一步加快。碳化硅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但客观来说,我们对这一块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它的渗流速度可能没有预期的那么快,短期内仍可能以IGBT为主。

谈到汽车的不同架构,我们从分布式迭代到集中式。在这种背景下,有一个概念就是将互联网领域引入汽车领域SOA,这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我以前做软件开发。事实上,许多互联网服务都是基于SOA的。淘宝,支付宝等。都是在中间站,通过SOA集中处理各种请求,后台基于数据仓库。在这种背景下,整车的架构过去是通过很多点和线来交联的。一旦成为SOA架构,整个系统将具有更强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整个冗余在各方面都更强。而且软硬件是分开的,软件做软件的事,硬件做硬件的事。里面有很多可以重复利用的地方。同一个管制员,和共性有关的东西,有十个管制员的一部分工作,十个人都做了。如果是在SOA框架下,这部分可以复用,提高了迭代的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在成本、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方面,都比原来的架构好很多。基于此,“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可能。

说到“软件定义的汽车”,软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底层软件基于AUTOSAR,与芯片和操作系统相关,包括虚拟化,包括中间件,包括应用层的一些功能软件或者与用户交互的软件。它们都属于国鑫领导人提到的新兴软件。在传统汽车中很少或有一些。在这个背景下,其实是一个增量市场,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软件定义汽车也改变了很多方面,比如商业模式、产品定义、RD流程、人才结构、供应关系的改变。

在单纯卖车之前,特斯拉开始卖智能驾驶服务,从卖车变成卖服务。产品定义。在过去,我们关注性能。大家都看到了我的车100米加速了多少。现在,性能已经发展成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整体驾驶体验,而不是追求单一的性能。产品开发过程也从软硬件的融合,变成了软硬件的解耦。

在人才结构上,以前车企有大量的硬件工程师,现在和大众一样,也在招聘3000名软件工程师,这也是整个人才结构的变化。和曾经在电子通讯、互联网领域工作,转行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人才交流。他们开了个玩笑。我们喝咖啡,传统交通工具里的人可能会拧螺帽。本质上,未来软件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高。硬件底层的东西也很重要。毕竟硬件决定了软件的边界。而且,供给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是Tier1和Tier2,现在是Tier0.5和Tier1.5,整个关系不再是层级关系,而是网络关系。在这种背景下,软件给汽车的很多方面带来了一些改变。

总结整个智能汽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技术起源于欧美,但整个生态其实起源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个技术来自欧美,但我个人认为,在中国的政策环境和用户群体的背景下,包括通讯技术和互联网,中国或许可以在这个体系下进一步领先世界。

谢谢你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推荐图文
热门排行
汽车报网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