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

激光雷达,大考将至

时间:2022-12-22 15:53 来源:网络 阅读量:7753   
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的核心传感器,正以超出很多人预期的速度进入量产时代。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市场上已经配备或计划配备激光雷达的车型已经超过20款,其中蔚来ET7、小鹏P5、广汽AIONLX、智激L7、

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的核心传感器,正以超出很多人预期的速度进入量产时代。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市场上已经配备或计划配备激光雷达的车型已经超过20款,其中蔚来ET7、小鹏P5、广汽AION LX、智激L7、极速福克斯αS HI等多款车型已经陆续交付。

通过这些型号的量产,仅今年前9个月国内市场安装在前方的机载激光雷达就已经达到5.7万台,预计全年将达到12万台。而去年同期只有8000件,增长了10多倍。

不难预见,随着智能驾驶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激光雷达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基于这样的背景,如何更好更快的满足日益增长的量产需求,将是lidar公司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量产才是真正的门槛。

在汽车领域,虽然激光雷达今年才真正进入量产,但其实赛道企业之间的秘密较量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但早期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产品性能和量产定点数量。2022年,随着激光雷达作为智能驾驶系统的关键部件广泛应用于新车,情况开始有所不同。

“目前,激光雷达行业竞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量产交付成为激光雷达赛道的新门槛。现在说的是激光雷达行业的投资。除了技术,我们更看重谁能量产,谁能持续量产,把规模扩大5倍、10倍甚至上百倍。”近日,在Innovusion 2022媒体沙龙上,Innovusion联合创始人兼CEO包表示。

事实上,这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此前,何塞科技和亮道智能也曾表示,对于lidar来说,发布只是官方的对外亮相,能否量产才是真正的较量。甚至在何塞科技看来,交付将是检验激光雷达公司能力的唯一标准。

不难理解,当激光雷达逐渐被视为提升整车产品力、优化自动驾驶系统的关键时,如果不能顺利量产交付,再优秀的性能也只会是一句空话。

更何况可以预见,激光雷达产业的发展在一段时间内还需要资本的不断增加。对于投资人来说,目前lidar企业的量产能力、落地节奏、销量预测成为新的考量。如果一个企业没有量产的能力,再美的故事也是讲不出来的。Ibeo和Quanergy在国外的破产就是最直接的说明。

也正因为如此,除了不断推动激光雷达产品的RD迭代,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各大激光雷达公司都在积极建设自己的工厂,设立自动化生产线,保证激光雷达的量产。

其中,何塞、亮道智能、易景科技等。都选择了自建生产线,而速腾聚创选择了与李勋合资的Luxsense,Innovusion则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能力,布局了外包合作和自建生产线两条路径。

据包介绍,目前Innovusion有两条生产线,一条位于浙江宁波,是与电子共同开发的。后者在2021年初对Innovusion进行了战略投资,并通过子公司君联之星与Innovusion合作,为蔚来ET7提供激光雷达。生产线于2021年6月投产。首台量产激光雷达于今年2月正式发射,7月第1万台激光雷达发射成功。

第二条生产线位于江苏苏州黄埭,由Innovusion在今年年底后独立规划。目前已接近满负荷生产。但Innovusion并未透露两条生产线的具体产能,只知道两条生产线加起来,Innovusion拥有25万台激光雷达/年的量产能力。

到今年11月底,Innovusion的离线激光雷达已经超过5万台。作为Innovusion的主要客户,蔚来截至11月底实际交付了约3.59万辆汽车。主要产品是猎鹰Falcon,涉及ET7、ES7、ET5。

在交付规模上,Innovusion显然已经位居赛道阵营第一。

不过,考虑到激光雷达已经正式转入比拼量产速度和规模的时代,包魏军表示,Innovusion将继续推动产能升级,并计划在2023年初建设第三条生产线,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鸡蛋不仅放在一个篮子里。

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Innovusion也在同步扩大客户规模和产品体系。毕竟这是保证公司持续量产的关键。

目前Innovusion最大且高增长的客户无疑是蔚来。但要想实现更大规模的量产,仅仅依靠蔚来一家客户显然是不现实的。更何况与单一客户绑定太深,还存在很大的隐性风险,相对更容易受到下游客户销量波动的影响。

此前,Innovusion一直在积极拓展其他OEM客户,包括国外乘用车公司,最近与FF达成合作,为FF 91提供猎鹰激光雷达。此外,包魏军指出,Innovusion也在拓展商用车场景,比如激光雷达在车路协同、港口、矿区等场景的应用,已经获得了一些定点项目。

更多的客户,也意味着更多样化的产品要求。

为此,除了专门为蔚来定制的猎鹰激光雷达不会直接供应给蔚来以外的其他客户之外,包表示,Innovusion也在积极研发其他激光雷达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通用激光雷达产品Falcon K Falcon Smart Edition,可适配大部分量产乘用车和商用车。

据了解,Innovusion的猎鹰激光雷达标准探测距离为250米,最长探测距离为500米。在活动现场体验项目中,猎鹰激光雷达准确捕捉到了100米外的黑色轮胎、小盒子和穿着黑色外套在路上走来走去的行人,以及500米外的一栋高楼。

而且这款激光雷达还具有对ROI区域进行策略性加密的功能。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猎鹰激光雷达ROI区域的点云密度是其他激光雷达的6倍,可以更好地聚焦核心区域的路况。

考虑到商用车比乘用车制动距离更长,在使用寿命和颠簸震动方面往往要求更高。针对这些独特的需求,Innovusion已经在研发相关产品,预计最快明年就能量产。

“与此同时,继今年1月CES发布中短程雷达Robin之后,我们也在继续推进开发,目前正在与客户敲定。预计将在2023年1月的CES上正式公布产品相关计划。”包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短矩补盲雷达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布局热潮,包括何塞、速腾聚创、良道智能、易晶科技等在内的众多企业纷纷布局。,都推出了相关产品。显然,Innovusion不想落后。

除了车载应用,Innovusion还推出了捷豹精英版、猎鹰精英版、集成超长距离AI激光雷达猎鹰智能版等多款产品,以及助力车道路协调、智能高速等场景应用。

其中,猎鹰智能版于今年8月正式发布。据了解,这款激光雷达在10%反射率下的标准探测距离为250m,最长探测距离为500m,角分辨率为0.06 * 0.06,可探测100m外的小障碍物。该产品采用高度集成化设计,内置GPU模块,无外接计算单元,动态ROI聚焦功能,可对重点区域进行策略性加密,实时跟踪车辆、行人等目标。

在包看来,Innovusion的激光雷达在产品形态、激光功率、接收光孔径大小、信噪比冗余度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而且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Innovusion选择的1550nm激光和混合固态的扫描路线都是非常成熟的。乐观的预测一定会在未来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可。

“目前,我们已经获得了一些商用车的指定客户,我们也在努力争取更多的国内外乘用车客户。他们的量产时间可能没有蔚来快,但肯定会在未来两三年内量产。”包说:

真正的“大考”来了。

随着定点项目的陆续交付,以Innovusion、何塞科技为代表的本土激光雷达企业成功实现了从0到1的量产突破。

尽管如此,在包看来,目前大家都刚刚通过“期中考试”,现在激光雷达在量产车上的真正能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

“可能三年后,大家会对前视和侧视激光雷达的要求有更清晰的定义,包括具体的性能,包括激光雷达提供数据的程度,以及基于这些数据要实现的功能。这样的要求会越来越清晰。”包说:

届时,激光雷达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甚至随着自动驾驶的演进,激光雷达将不再仅仅是一款新车的硬件配置,它有可能通过赋能智能驾驶系统,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点。毕竟激光雷达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车自动驾驶系统的能力。

“现在能够或者计划实现L3功能的新车越来越多,预计三年内会有5到10款。届时将会有更多新车使用激光雷达实现L3功能。”包认为。

这意味着今年激光雷达的爆发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这项技术的“上车”速度只会更快。“如果今年中国有10万台,明年翻两番很容易,也就是40万到50万台。按照这个趋势,后年达到一百万台是很有可能的。”谈及对未来几年车载激光雷达情况的预测,包魏军说。

但是挑战也将随之而来,尤其是在未来两年。在包看来,这将是行业进入“大考”的关键节点。

“我认为明年的年会将会非常有趣。一方面,随着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越来越多,哪些车的激光雷达是真实力,哪些是假实力,答案会逐渐清晰;另一方面,未来一两年,很多车企可能会感到很痛苦,因为他们选择的激光雷达可能名不副实,或者面临战略调整的风险。”鲍魏军说道。

这不难理解。在激光雷达的发展史上,之前从未如此大规模的搭载在量产车上。因此,长期以来,对于激光雷达在一款量产车上的性能要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激光雷达公司更容易跟随整车厂的需求。

此前,Luminar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会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和产品的过程中总结客户的需求。为了满足量产条件,除了前面提到的激光雷达和性能指标之外,还会增加一些其他的考虑,在很多方面打磨产品设计。

包魏军还指出,2017年,该公司发射的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仅剩150米。后来通过与汽车客户的持续深入沟通,慢慢将检测距离提升到200米、250米甚至更远。

截至目前,虽然业界已经开始出台一些标准,如推动制定GB/T《车载激光雷达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ISO/PWI13228《道路车辆试验方法》等标准,但整体上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近日,发现科技CEO王世震在公开对话中表示,目前激光雷达行业越来越多的标准和规范需要统一,比如激光雷达如何才能更安全,汽车级激光雷达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环境稳定性和特性。这些共识还没有达成。甚至对于激光雷达产品的“车辆法规”的定义,业界也是众说纷纭。

因此,不难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激光雷达投入量产应用,各企业产品的性能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得到逐一验证。可以说“退潮之后,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由此看来,未来两年大概率也将是车载激光雷达深度洗牌的过程。通过此轮量产验证,机载激光雷达轨道有望从目前的竞争和技术路线的百花齐放中逐渐收敛,“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推荐图文
热门排行
汽车报网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