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正式开幕。本届海博会以“数智深蓝 共创未来”为主题,并首次实行市场化办展,于10月28日至30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汇聚超300家行业龙头企业、科技企业,同期举办多场高端峰会论坛,打造海洋经济交流合作平台。
本届海博会紧扣数智发展趋势,设海洋能源、深海科技、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四大核心前沿展区,并延伸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三大高潜力应用领域,构建蓝色经济全产业链创新图谱。展会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上市公司、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海洋企业参展。
在中海油展位前,数个形态各异的海洋油气装备模型一字排开,吸引了众多参展商驻足问询。记者了解到,当前,距离深圳东南240多公里的流花油田水面上,就有我国首艘自主建设的深水油气加工厂“海洋石油119”、亚洲首艘圆筒型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三大“国之重器”联袂助力我国深海油气资源高效开发。
其中,“海洋石油119”集成了14个油气生产功能模块,拥有国内最复杂的海上油气处理工艺流程,相当于一座占地30万平方米的陆地油气处理厂,是当之无愧的“海上超级工厂”。“海葵一号”实现了海陆一体化智能中控系统等15项关键技术设备自主化应用,并在国内海洋平台首次采用新型天然气脱硫装置和双燃料发电机,能够充分利用油田伴生气,有效提升海上油田的绿色节能水平。“海基二号”导管架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16000个监测点的秒级数据回传,通过AI算法优化结构受力,设计寿命延长至50年。平台深度融合智能技术,系统推进智能钻机、智能钻井、智能井控、智能井筒等“六智”举措,开发井整体提速160天,作业效率提升22%,增产原油19万吨。
本届海博会在国际化维度持续升级,重点策划七大核心论坛,话题覆盖蓝色经济增长、海洋法治建设、全球海洋治理等前沿领域,还特别引入APEC国际海洋研讨会等高端国际会议。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破解海洋发展难题,真正实现“全球智慧为海洋所用”。
“在海洋经济领域,新技术将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引擎’,而跨界融合将会催生蓝色经济新生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特聘教授牟林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的海洋开发,将彻底告别过去那种“资源掠夺式”的粗放模式,转向一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核的“深蓝革命”。
牟林将这场“深蓝革命”的核心方向概括为“向内、向深、向智、向绿”四个维度。
其中,“向内”即从“资源开发”到“生命系统”认知。“过去,我们看向海洋,目光多停留在渔场、油气、航道这些直接资源上。未来,我们必须更‘内向’地探索海洋本身的生命系统和运作规律。”牟林表示,未来将从宏观的渔业资源,转向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生物酶等微观宝藏,从单一索取,转向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
“向深”即突破“深海边疆”的技术极限。牟林称:“深海是地球上最后的战略边疆。向深海进军,不仅是资源需求,更是国家科技实力与未来生存空间的拓展。未来勘探开发将从数百米水深的大陆架,迈向数千米的超深水。”
“向智”即构建“透明海洋”的数字镜像。“未来的海洋开发,必将建立在全域感知和智能决策之上,其目标是构建一个‘透明海洋’。”牟林表示,未来通过空天地海一体化观测网,将实现对广袤海洋的全天候、全时空、全要素的立体监测,迈向全域感知。
“向绿”即迈向“人海共生”的和谐范式。牟林坦言:“这是所有方向的最终归宿。未来的海洋开发,必须是绿色的、循环的、与人和谐的。海上风电、潮流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角,构成未来‘蓝色能源电网’,为沿海经济社会提供清洁动力。”




